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姚彦伶, 王悦, 陈权亮, 廖雨静
干旱气象    2023, 41 (5): 714-72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5-0714
摘要209)   HTML10)    PDF(pc) (14770KB)(553)    收藏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多,造成的灾害损失日益增加。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开展该区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有助于提升高原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利用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中东部6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通过百分位阈值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法,结合极端降水指数,分析该区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不同等级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各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是总降水和极端降水高值区,但该区域对整体降水量增加的影响较小。近57 a来,各极端降水指数整体均呈增加趋势,总降水量及其强度、强降水量、1日最大降水量和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强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大于特强降水量,且强降水量占比明显增大,而特强降水量占比略有减小,表明强降水量增加对总降水量的贡献更大。强降水量和强降水、中雨日数与总降水量及其强度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区域东北部为显著增加区,中雨、强降水日数及雨量的增加导致高原中东部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92—2021年三峡库区夏季小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唐永兰, 徐桂荣, 王晓芳, 肖艳姣, 祁海霞, 冷亮
干旱气象    2023, 41 (4): 589-59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589
摘要176)   HTML10)    PDF(pc) (23455KB)(632)    收藏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流域腹地,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夏季小时强降水(Hourly Heavy Rainfall,HHR)因突发性强、预测难度大等极易致灾。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小时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1992—2021年三峡库区夏季HHR和强降水事件(Heavy Rainfall Event,HRE)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夏季HHR局地性强、强度大,其降水量对夏季总降水量贡献大,且主要源于降水频次的贡献,库区东南部是高值中心。近30 a来,三峡库区夏季HHR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HHR的降水量和频次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清晨和下午,且日峰值时间位相与地形相关。三峡库区夏季HRE以短历时(1~6 h)为主,其降水量多为20~60 mm,而长历时(>12 h)发生少,其降水量多为60~100 mm。短历时HRE多开始于下午,其最大小时降水量也多发生于下午,而中历时(7~12 h)和长历时HRE多开始于夜间,二者的最大小时降水量均多发生于清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十四运”关键场馆气象要素特征及客观预报检验
潘留杰, 梁绵, 祁春娟, 李培荣, 朱庆亮
干旱气象    2023, 41 (3): 491-50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491
摘要96)   HTML5)    PDF(pc) (14978KB)(495)    收藏

气象要素特征的定点精细化分析和预报评估对重大体育赛事气象保障有重要意义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四运”)西安、延安、安康关键场馆的气象要素特征,并检验ECMWF、中国气象局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esoscale Model,CMA-MESO)预报产品和国家气象中心网格指导预报产品(SCMOC)对3个关键场馆降水、气温和风的预报表现。主要结论如下:(1)十四运历史同期3个关键场馆发生降水的概率较高,开、闭幕日举行地西安场馆历史上出现降水的概率分别为46%和44%,平均降水量分别为24.6、9.8 mm,且降水量和降水概率峰值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2)十四运历史同期3个场馆夜间气温相对较低,白天快速升温,日平均气温大多为12~18 ℃,适宜赛事活动;3个场馆盛行偏东风或偏南风,西安、安康场馆风速小,适宜赛事活动,而延安场馆出现4级以上风的频次较高,对赛事有不利影响。(3)整体而言,十四运历史同期SCMOC在3个场馆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但降水频次预报较实况明显偏低,有漏报的风险;SCMOC对阻塞型和两槽一脊型降水过程的晴雨预报有明显优势,而ECMWF对低涡底部型降水过程预报表现较好,且TS值最稳定。ECMWF的气温预报准确率优于SCMOC和CMA-MESO,而SCMOC的风速预报具有绝对优势。(4)十四运期间3种产品的预报性能差异与历史同期基本一致,但整体预报评分高于历史同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CLM 5.0对干旱环境中高寒山区土壤温度模拟的适用性评估
曾璇, 张兰慧, 白旭亮, 刘宇, 安琦
干旱气象    2023, 41 (3): 368-37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368
摘要175)   HTML10)    PDF(pc) (6886KB)(536)    收藏

土壤温度反映土壤的热状态,对地表能量交换起重要作用,是影响土壤水热再分配的关键性因素。高寒山区水热传输复杂且特殊,准确模拟土壤温度对于研究高寒山区水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CLM 5.0 (Community Land Model 5.0)是CLM模式的最新版本,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陆面过程模式之一。本文基于黑河流域上游9个典型观测站实测数据,对CLM 5.0的土壤温度模拟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CLM 5.0可以很好地模拟土壤温度在高寒山区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但模拟值相较实测值普遍存在低估。(2)CLM 5.0对土壤温度的模拟性能在高寒草甸略高于草地,土壤浅层优于深层。(3)CLM 5.0模拟的土壤温度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现低估,且非生长季低估更明显;在冻结期和非冻结期均为低估,且冻结期低估更明显。(4)非生长季土壤温度的明显低估主要是冻结期土壤温度的明显低估引起,CLM 5.0中土壤冰的模拟偏差是主要原因。以上结论可为陆面过程模式CLM 5.0在高寒山区的应用及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多源遥感数据在北京春季沙尘天气监测中的应用评估
徐路扬, 翟亮, 王媛媛, 雷蕾, 于波, 郝翠, 秦庆昌
干旱气象    2023, 41 (2): 318-32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2-0318
摘要251)   HTML6)    PDF(pc) (33174KB)(703)    收藏

利用2021年春季影响北京的3次沙尘(暴)天气过程(3月15日、28日和4月15日)中激光雷达、激光云高仪和云雷达3种遥感探测设备的探测数据,北京4个国家气象站能见度观测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PM10监测数据,综合分析3种遥感探测设备对沙尘监测的特点及优劣,以期提高沙尘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结果表明:激光雷达的消光系数和退偏振比可以较准确地区分沙尘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在边界层和对流层中下层沙尘表现为高消光系数(>0.30 km-1)和高退偏振比(>10%);云高仪的近地面后向散射系数、云底高度与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也能通过近地面后向散射系数的陡增和云底高度的下降来判断沙尘沉降;云雷达能探测到边界层(0~2 km)内的沙尘和对流层中上层(6~10 km)的沙尘云,且能探测垂直速度。综合来看,激光雷达是3类遥感探测设备中唯一能够区分沙尘和大气污染物的设备;云高仪在近地面层对沙尘的监测效果较好,且能够判断沙尘的持续时间;云雷达的探测距离最远且能探测垂直速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张顾, 黄亮, 王加虎, 蒋志昊, 陆晓平, 罗晓春
干旱气象    2023, 41 (1): 54-6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1-0054
摘要333)   HTML6)    PDF(pc) (12338KB)(703)    收藏

研究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径流变化归因对该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和遥感资料,采用β-z-h三参数综合指示法、联合突变检测法等分析该流域气象水文序列时空变化趋势、变异点和变异度,采用弹性系数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秦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径流深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保持显著增长趋势;年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微弱上升;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少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显著减少。年降水量未发生变异,年平均相对湿度在2004年发生巨变异,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强变异,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在2003年发生中变异,年径流深在2002年发生弱变异。(2)基准期(1981—2002年)和变化期(2003—2019年)秦淮河流域径流深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参考作物蒸散量、下垫面指数呈负相关;变化期较基准期参考作物蒸散量和下垫面指数弹性系数增大,而降水量弹性系数减小,下垫面指数的变化对径流增加贡献量较大(91.20%),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起正贡献作用。秦淮河流域城市发展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一方面保护滞蓄能力较强的耕地和林地,另一方面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防洪压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我国不同区域气象干旱成因研究进展与展望
薛亮, 袁淑杰, 王劲松
干旱气象    2023, 41 (1): 1-1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1-0001
摘要439)   HTML14)    PDF(pc) (10262KB)(943)    收藏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我国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呈增加趋势。气象干旱是干旱灾害发生的前提,厘清气象干旱形成原因,对提高干旱预警能力、制定干旱灾害应对策略和防御措施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气象干旱成因的研究进展。首先,考虑干旱的成因具有区域差异性,分别总结了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南6个区域的干旱成因;考虑干旱的时间持续性,基于季节干旱、两季连旱和三季连旱,分别从冷暖空气、位势高度场、海温场异常等方面归纳各区域不同持续时间气象干旱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提出了目前我国气象干旱成因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鉴于已有的干旱成因研究多以对单一影响因子研究为主,即便考虑了干旱形成的多个影响因子,但仍然相对缺乏对多因子间协同作用的定量分析,因此未来需要关注不同影响因子对气象干旱形成的贡献率及彼此间协同作用的定量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FY-2G数据的青海省云宏微观特征参量时空分布研究
张鹏亮, 朱世珍, 龚静, 赵冰钰, 王彬, 张博越, 侯永慧
干旱气象    2022, 40 (4): 624-63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4-0624
摘要289)   HTML5)    PDF(pc) (15055KB)(972)    收藏

利用FY-2G静止卫星数据反演的云宏微观特征参量(简称“云参量”),对2018—2020年青海全省及3个子研究区云参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顶高度(cloud top height, CTH)、云顶温度(cloud top temperature, CTT)、过冷层厚度(overcooled layer depth, OLD)、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 COD)、云粒子有效半径(effective radius, ER)及液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 LWP) 6个云参量全省区域年平均值分别为3.8 km、-9.7 ℃、2.0 km、7.1、7.1 μm及63.7 g∙m-2。纬度相同的柴达木盆地、青海东北部除CTT外,其余云参量月变化大致呈双峰双谷分布,峰值基本出现在5、11月,谷值基本出现在8、9月及12、1月,三江源各云参量大致呈单峰分布,峰值基本在11月。各云参量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均呈沿地形和山脉走向分布的特征,除CTT外,其余云参量高值区与高大山脉相对应、低值区与沙漠盆地及低海拔地区相对应,柴达木盆地在四季均存在一低值区,夏季低值区范围最大,三江源地区及青海祁连山区在春、冬季存在明显高值区。三江源地区OLD、COD及LWP在春季及秋季较大,青海东北部地区OLD、LWP在春季最大,而春、秋季则是进行以水源涵养、抗旱减灾等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的较佳时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六盘山区一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地形敏感性模拟试验
马思敏, 穆建华, 舒志亮, 孙艳桥, 邓佩云, 周楠
干旱气象    2022, 40 (3): 457-46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457
摘要408)   HTML11)    PDF(pc) (29258KB)(1394)    收藏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8年7月10日六盘山区一次典型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此次过程的动力场、水汽场、云降水微物理结构的演变特征,通过改变模式初始场中六盘山地形高度进行敏感性试验,对六盘山地形影响该地区降水机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蒙古冷涡底部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在六盘山区交汇配合低层700 hPa切变线辐合抬升导致此次暴雨过程;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雨带的分布范围、强降水中心位置及动力场结构特征,在降水发展和旺盛阶段,东南暖湿气流受地形强迫抬升和地形绕流共同影响,六盘山西坡和东坡均为上升气流,配合700 hPa切变线系统在六盘山山脊处上升气流汇聚加强,将云水带到负温层形成过冷水,云水、冰晶、雪和霰在0 ℃层至-40 ℃层之间共存,有利于冰相粒子碰冻增长和贝吉龙过程发生;地形敏感性试验发现改变地形对降水落区范围影响不大,而地形增高使六盘山区降水量级显著增大,尤其强降水更多集中在迎风坡一侧(山脉东侧),地形强迫抬升作用使得上升气流和水汽的垂直输送进一步加强,云中冰相过程发展充分,过冷云水为雪和霰的增长提供有利条件,因此使得地面降水增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湖北梅雨期暴雨中小尺度特征
苟阿宁, 吴翠红, 王玉娟, 杜牧云, 刘文婷, 冷亮, 邓红
干旱气象    2022, 40 (1): 84-9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84
摘要428)   HTML12)    PDF(pc) (18327KB)(1794)    收藏

针对2016年湖北梅雨期3次(“6·19”、“7·5”和“7·19” )暴雨过程,首先对比了汉口站探空数据与汉口、咸宁两个风廓线雷达站水平风速、风向,发现“6·19”和“7·5”过程汉口风廓线雷达站3 km以下水平风速和探空数据较为接近,而3次过程中咸宁风廓线雷达站8 km以下水平风向、风速和汉口站探空数据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并结合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3次过程中水平风场、平均垂直速度及其变率、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开始前西南风速明显增大,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和地面冷池形成的中尺度偏东气流是“6·19”过程50站出现大于等于17.2 m·s -1大风的主要原因,“7·5”和“7·19”过程西南急流长时间维持及1 km以下的偏东气流则是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诱因;(2)梅雨期暴雨期间风廓线雷达观测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平均垂直速度及其变率随高度变化较小,较强上升运动区域主要集中在4 km高度以下;(3) $C_{n}^{2}$显示强降水发生前大气水汽含量有一增加过程,且整层水汽含量深厚,$C_{n}^{2}$大值区的消失对应降水结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青海格尔木地区大气气溶胶分布的飞机观测
王启花, 张鹏亮, 王丽霞, 马学谦, 刘娜, 颜海前, 龚静
干旱气象    2021, 39 (4): 603-609.  
摘要302)      PDF(pc) (4408KB)(1452)    收藏
利用2011年和2013年青海格尔木地区机载DMT仪器观测的气溶胶资料,对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及气溶胶数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格尔木低层主要为局地气溶胶,高层为输入型气溶胶;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升高呈减小趋势,且各高度层气溶胶数浓度均小于500 cm-3;气溶胶粒子有效粒径随高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3500~5000 m气溶胶有效粒径最大;气溶胶数谱呈多峰分布。对格尔木第1模态(0.1~0.2 μm)、第2模态(0.2~1 μm)和第3模态(1~3 μm)的气溶胶数谱进行对数正态拟合,发现气溶胶数谱谱宽第2模态>第1模态>第3模态,其与北京、天津拟合的谱宽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对比格尔木与北京和天津地区相同模态的气溶胶数谱发现,气溶胶第1模态数谱谱宽天津最宽、北京最窄,第2模态格尔木最宽、北京最窄,气溶胶粒子平均粒径在第1模态和第2模态北京均最大,格尔木均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青海省东部地区云特征参量与降水相关性分析
龚静, 朱世珍, 张鹏亮, 王启花, 王丽霞, 郭三刚, 张博越
干旱气象    2021, 39 (06): 948-95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6-0948
摘要324)   HTML8)    PDF(pc) (4133KB)(1726)    收藏

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2018年7—9月、2019年4—9月、2020年4—7月FY-2G卫星反演的云特征参量及地面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光学厚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4种云特征参量对降水频率及降水强度的指示性。结果表明:(1)单云特征参量中,云光学厚度对降水频率指示性最强。中雨、大雨频率分别随云顶温度下降、云顶高度及云光学厚度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小雨频率随之呈减小趋势。(2)双云特征参量(云光学厚度和云顶温度)对降水频率指示性优于单云特征参量,降水频率随云光学厚度增加及云顶温度下降而增大。当云光学厚度为21~30且云顶温度大于0 ℃时,小雨频率最大。云光学厚度大于40且云顶温度为-45~-31 ℃时,中雨频率最大。云光学厚度大于40且云顶温度小于-45 ℃时,大雨频率最大。(3)三云特征参量(云顶温度、云光学厚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对降水频率指示性优于单云特征参量,但比双云特征参量降水频率指示性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
朱华亮, 华连生, 温华洋, 庞文静, 梁丽, 孔芹芹
干旱气象    2020, 38 (6): 1016-1022.  
摘要140)      PDF(pc) (762KB)(509)    收藏
基于1961—2013年843个气象站的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2010—2018年的ADTD系统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全国28个区域的ADTD监测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的关系,建立年雷暴日数拟合公式,并利用PMFT方法探讨年雷暴日数计算值与人工观测值的均一性。结果表明:(1)各地区ADTD监测雷电日和人工观测雷暴日的最优匹配半径不尽相同,大部分地区的最优匹配半径介于9~15 km之间,而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的最优匹配半径大于20 km;(2)绝大部分地区的年雷暴日数计算值与人工观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0.0 d,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0%,而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误差较大,表明除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外,利用二元法建立的公式对年雷暴日数的拟合效果较好;(3)经PMFT检验发现843个站点中有776个站点的序列在2013年前后无明显跳变,占比达92.1%,仅有67个台站因ADTD站点稀疏、ADTD探测性能下降、高山阻隔等原因造成序列明显跳变,表明利用二元法延长的年雷暴日数序列与人工观测序列之间的均一性较好。总体表明,采用ADTD监测数据替代人工观测雷暴日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因ADTD站点稀疏而不适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台风“卡努”影响下浙江东北部暴雨增强成因
段晶晶, 钱燕珍, 姜嘉俊, 王毅, 吴泽亮
干旱气象    2020, 38 (5): 737-74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5-0737
摘要727)      PDF(pc) (5847KB)(1994)    收藏
基于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以及NCEP GFS分析场、热带气旋最佳路径、FY-2E卫星TBB资料,利用天气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2017年10月14—16日台风“卡努”在登陆广东期间引发浙江东北部暴雨增强的成因。结果表明:暴雨期间,低层有东南急流和东北风形成的台风倒槽,随着冷空气向近地面层渗透,浙江沿海地区有锋生,利于低层倒槽顶部气旋性环流形成,导致暴雨增强,锋生区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且水平辐散项是锋生过程的主要贡献项。在降水开始形成阶段,大尺度环流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局地地形和低层辐合作用导致强降水的发生;在暴雨增强过程中,低层辐合和低层对流不稳定的增强,是降水增强的重要原因,其中低层辐合增强来自于气旋性环流的形成和发展,强降水区始终位于低压环流的东北侧,且随着低压环流的东北移,降水大值区也东北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长江航道江苏段风灾事故分析
张振东, 田小毅, 黄亮, 白静漪, 汪玲玲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511-517.  
摘要259)      PDF(pc) (1209KB)(1405)    收藏
利用2015—2017年长江航道江苏段风灾事故和长江沿线自动气象站数据,结合沿线地理特征和大气背景,分析风灾事故与强风、强横风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大风评价指数。结果表明:(1)春季是风灾事故高发期,与这一时期强风和强横风发生频率高有关;(2)14:00—15:00(北京时)是风灾事故与强风的共同高发期,这与午后对流性大风增多有关;(3)长江航道江苏段地理环境差异直接影响强风和强横风的发生频率,并间接影响风灾事故的发生量;(4)建立航道风压预警等级体系,当风压在40 N·m-2以上时危险性较大;(5)瞬时大风增强对船舶航行影响较大,大风危险性指数(WFI)对大风危险性评估更合理;(6)通过计算气流经过水面的变性作用,重新估测冬、夏季江面船舶可能受到的最大风力,验证了当前风力预警指标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数值模式产品的广西冰雹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莫丽霞, 高宪权, 欧徽宁, 周云霞, 梁维亮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480-489.  
摘要293)      PDF(pc) (2009KB)(1431)    收藏
利用2012—2016年广西重要天气报(WS报)和信息员上报的冰雹实况,以及欧洲中心(ECMWF)0.125°×0.125°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天气背景下广西历史冰雹个例发生前后关键物理参数的特征及其变化。从不稳定能量、水汽条件、对流触发条件、垂直风切变、0 ℃层高度、-20 ℃层高度等方面归纳总结广西冷空气影响冰雹过程及暖区冰雹过程的预报指标,应用预报指标动态调整的配料法,分别建立冷空气影响冰雹过程和暖区冰雹过程的广西分类冰雹客观预报方程。利用方程对2017—2018年2—6月广西冰雹进行试报,结果表明该方程对广西冰雹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中对大范围冷空气南下触发的冰雹过程较暖区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预报更为准确,但也存在较大范围的空报,空报区域基本与雷暴大风天气落区对应,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1976—2016年河北邯郸寒潮活动特征
宋晓辉, 杜亮亮, 田秀霞, 薛敏
干旱气象    2019, 37 (5): 754-76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54
摘要474)      PDF(pc) (2594KB)(2022)    收藏
利用1976—2016年河北邯郸16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国家寒潮等级标准,采用线性趋势、M-K检验等方法,对邯郸各站24、48、72 h寒潮发生频次和降温持续日数及降温幅度等特征以及寒潮频次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寒潮活动出现在9月到翌年5月,深秋和初春发生最多。东部和北部为寒潮多发区,而中部发生频次最低。寒潮过程降温持续日数为1~6 d,降温持续日数与发生频次呈反相关,而与降温幅度呈正相关。24、48、72 h寒潮过程月平均最大降温幅度分别出现在5、9、11月,过程最低气温平均分别为-4.20、-4.99、-6.96 ℃,过程月平均最低气温1月最低,12月次低。邯郸寒潮过程的冷空气路径以西北和偏西路径为主,环流形势主要为一脊一槽型和横槽型。近41 a邯郸24、48、72 h寒潮过程整体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先增后减”的年代际变化,突变时间为2009、2009、2012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1951—2016年沈阳气温和降水的多尺度分析
徐迪, 黄海亮, 潘晓
干旱气象    2019, 37 (2): 262-26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2-0262
摘要428)      PDF(pc) (1746KB)(2022)    收藏
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对1951—2016年沈阳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多尺度分析,并结合功率谱分析了两要素主要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的周期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序列重建与对比。结果表明:近66 a来,沈阳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主要由第1、第2高频分量和趋势项的振荡造成,分别反映了准5 a和准7 a的周期变化以及长期的缓慢增温过程;准14 a的年代际振荡第3分量对沈阳年平均气温变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反映更长时间尺度的第4和第5分量在1980年代后与趋势项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表明1980年代后沈阳明显增暖。年降水量的变化主要由第1、第2分量的年际振荡造成,振荡周期分别为准3 a和准5 a,而趋势项则呈现出准64 a的周期变化,总体反映出年降水量在1980年代前后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序列相比,年降水序列的年代际尺度变化和长期趋势变化的贡献明显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风廓线雷达和雨滴谱仪资料在北京一次弱雨雪天气中的特征分析
翟亮,黄钰,李梓铭,陈云波,郭金兰,李靖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1-0090
20. 相似预报方法在山西省云量预报中的应用
黄海亮,靳双龙,王式功,陈录元,董春卿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845
21. 基于GIS的石家庄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与应用
魏军,魏铁鑫,陈莎,彭相瑜,赵亮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4-0701
22. 青海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预报应用试验
裴尕桑1,4,靳双龙2,曾晓青3,王式功1,黄海亮1,5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507
23. 济南市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尚建设,李本亮,孙小丽,夏宝训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1-0070
25. 基于RClimDex模型的石家庄市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魏军,李婷,胡会芳,俞海洋,赵亮,陈莎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623
26. 1961—2014年乌鲁木齐地区气候特征及干湿区变化
沙比提,买买提,欢乐希,哈布拉哈提,木拉提,耿燕,冯丽晔,陈亮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3-0448
27.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在辽宁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赵中军1,刘善亮2,游大鸣3,王学忠3,胡邦辉3,程一帆4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6-1038
28. 冬季行星波异常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温度降水的初步关系
赵玉娟1,2,陈权亮2,焦美龄1,赵伟伟3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6-0948
29. 基于GSI同化系统的卫星辐射率资料的同化试验
段华1,潘晓滨1,臧增亮1,贾伟2,李拓3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6-0895
30. GRAPES全球模式的动能谱分析
王亚华1,何宏让1,臧增亮1,潘晓滨1,何绵忠2,刘哲辉2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2-0220